生于世間,人很難長命百歲,而樹卻可以。 老話說,前人栽樹,后人乘涼,確實如此。比如有“活化石”之稱的銀杏樹成長緩慢,祖輩種上樹,孫輩才能吃上銀杏果,由此被冠以“公孫樹”的雅稱。 但不僅是銀杏樹。如樹們有幸得到妥善保護,它們便得以歷經百年乃至千年,依然老干遒勁,枝葉葳蕤,在蒼茫大地上寥廓天空下展示著古老而旺盛的生命力。 在匆忙的人世行走中,我常和它們不期而遇。它們的姿態,不僅給我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,而且久久震憾著我的心靈,讓我心懷感恩,虔誠叩拜。叩拜這些大樹,我生命中被同期植入的,遠遠不止于如此。 是在永泰縣同安鎮的芹草村。那是周末,秋高氣爽。我們從永泰縣城出發,經過40余公里的車程,從梧桐鎮境內的百漈溝出發,穿林蔭,攀澗石,聽瀑聲,訪山鳥,歷時一小時有余攀上山頂,再沿一條新修的小水泥路前行半小時,便見到了那一株聞名遐邇的大油杉。圓潤而寧靜的小山村,把它輕輕擁在懷里。它果然不愧于“八閩第一油杉”的美譽。它高約四五丈,主干胸徑寬約兩米有余。樹皮皸裂粗糙,遍布褐色的小節,如同百歲老人遍布老人斑的臉,滿是歲月風塵的印記。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蔥郁濃密的葉。在繁多粗大的枝干上,葉們油綠蓬勃,密密匝匝,在烈日之下,蔭蔽著好大一片土地。樹下有小廟,供著普度眾生的觀音菩薩,以及親切恩慈的本邑神明:張圣君、盧公。 樹,儼然一位老者,在五六百年的時間中參禪入定——風吹日曬絲毫不損它的蒼勁,便是猛烈的山洪,也撼不動它的一絲威儀。一個和腳下山巖一樣堅硬的老者,它分明又有山潤下碧水一般柔軟的心腸,在它的腰間、枝干(那是萬千承載希望傳遞救贖的手)上,系著無數紅色的布條、綢帶、頭繩。在中國,尤其民間,紅色代表吉慶如意,代表祈福和希望。山民們在樹上系這些,表明他們視樹為神祇,明察秋毫、主持正義、普施恩澤的神祇。人們不時在廟里,也在樹下燒香叩頭。正有山民在樹下砌圍欄建場埕,說大伙集資要修繕古廟,并把大香爐移至遠處,以免煙熏火燎損壞古樹。這樣的保護意識令人欣慰。山民們還說,有當地娃娃不好養,家長便帶來燒香系紅繩拜樹為“干娘”,使娃娃得到保護,無災無妄平安長大。這方法屢試不鮮。 看來,這古老的油杉,不僅是樹,也是神,也是如父母爺奶一樣的家中長輩。樹,由此更多了傳奇多了靈性。 這樣的樹,讓人敬畏,更讓人親近。 這樣的樹,單株獨立,已是厚重的風景。如果撞上它們大片生長,排成行,列成陣,會讓人感覺到驚悚、壓抑和威逼,尤其是當它們染上了鮮血的風采,站在共和國的歷史中。 這一回是在永泰縣洑口鄉紫山村了。這是離縣城最遠的一個行政村,100百公里左右的路程讓人望而生畏,于是多少歲月流逝之際,高高的紫山,罕有外來的跫音走進。 但罕有當然不代表沒有。 近年來,福州市委書記楊岳和市長楊益民數次驅車上紫山搞調研,他們輕車簡從,風塵仆仆,來至田間地頭,來至破椽爛屋,與說著近乎閩南語的當地百姓溝通。他們不但指導生產體察民情,更敏銳而睿智地指導紫山人民鋪橋修路整治屋宇,以發展的眼光憧憬和建設著紫山的未來。 市委書記和市長,到底和這片土地有著怎樣的淵源? 今年秋,我第一次上了紫山。果然是山路迤邐,紫山巍??! 在紫山村,我邂逅了一大片茂密的紅豆杉樹林! 村屋原是散落在幾個山包上的,無論是村部還是被廢棄的小學,都鮮有近鄰。峰回路轉,一片較為集中的民居赫然入眼簾,它們呈環形相擁,前面是條新修的小水泥路。屋們的中心是一座明清建筑風格的飛檐翹脊的屋宇,門楣上赫然印著六個黑底金字:閩贛省委舊址。同行的鄉中心小學楊校長介紹,這座原稱“龍山堂”的屋宇,原是當地楊姓祠堂,它見證過百年歲月,也見證過那一場發生在它眼前的慘烈戰役一一1934年8月,中共中央第五次反“圍剿”斗爭面臨著被動失利的形勢,被迫進行戰略轉移,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。原籍江西興國縣的楊道明、鐘循仁受命于危難之間,分別擔任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和省委書記。他們及省軍區武裝部隊轉入艱苦的游擊戰爭。次年5月,他們帶著600余人從閩北寧化撤出后,歷經艱險、脫了國民黨的包圍和追擊,來到我縣與德化縣交界處的紫山。在紫山,因版徒出賣,他們蹤跡暴露,與隨后追來的國民黨保安浴血奮戰,傷亡慘重,最后只剩包括此二人在內共9人。二人又在乘夜突圍中與戰友們失散。 后來,他們經人指點來到闇亭寺出家為僧,分別取法號為“磬揚”“妙圓”。這兩人投身革命時,赤膽心,英勇頑強,遁入佛門之后,清凈修為,廣施善行,遂成高僧。 而今,楊道明和鐘循仁已被鐫刻到在中共黨史上,成為悲壯的一頁,在方圓數百里的百姓心中,仙風道骨大慈大悲的磬揚大師和妙圓大師成了難以逾越的傳奇,以及最真實的存在。 眼前的紅豆杉默默無語。清涼的山風從它們的枝頭掠過,那沙沙的樹葉摩擦細響,是一闋古老、憂傷而又壯烈無比的歲月歌謠。陽光溫煦,俯照蒼茫大地,點點金光從密密對生成穗狀的葉片中透下來,隱隱約約酒在綠茸茸的草地上,便倏得鉆進厚重的大地胸懷,再也尋它不見。在紅豆杉們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搭起的綠色大帳篷底下,氤氳著一種幽深靜邃的氛圍,清雅,卻又令人窒息。那十數棵古老的紅豆杉啊,幾乎清一色夠兩人合抱的粗壯筆直樹干,錚錚直向蒼天!歲月流轉,在永恒的靜默里,紅豆杉們可依然回味著當年熱血中華兒女在這里酒下的鮮血?它們的耳畔,可還依然回響著那清脆的槍聲,憤怒的嘶吼? 據說當年紫山戰役中有個幸存的女紅軍于玉蘭,因身負重傷無法撤退,留在巍巍紫山之上成家育子,直至數年前才離世。我來晚了,無緣看望她,無緣親耳聆聽她真實的講述。但這也沒有什么遺憾的。正是紅豆杉果成熟的時節一粒粒珍珠般紅艷艷的果,熱烈地綴滿高高的枝頭,和油綠油綠的葉片互相纏綿,互相映襯,把這一片天地,裝扮得如此動人! 楊校長介紹,紅豆果采擷下來,加泡白酒,可防惡疾,可補益身心。在他的建議下,我嘗了嘗果子,清甜無比,綿軟的滋味久久縈繞舌尖······ 多么慷慨的來自紅豆杉的饋贈! 多么撼人心魄的來自先輩的奉獻! 叩拜這樹,這山,這水,以無盡的思念和敬仰。 叩拜這片熱土上所有曾經的、現在的、未來的大樹一一以我卑微而虔敬的心! |